新聞

2020年11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- 2020年11月
自利利他 培育正向、同理心 自主學習 應付未來挑戰
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隸屬香港佛教聯合會,秉承校訓「明智顯悲」的精神,教育學生以六育並重,除發揮個人潛能,更重要的是確立正確的人生觀,了解「能力愈大,責任愈大」的道理,日後回饋社會。
「讓各位同學、家長及教師團隊親身感受『自信樂學、堅毅感恩』的學習精神,從而更有效發揮學校一直提倡的『自主學習』範式,提升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及潛能。」
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呂恒森校長
自利利他的意思
《佛光大辭典》:自利,乃利己之意,即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,以此所產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;利他,乃利益他人之意,即非為己利,而為救濟諸有情而致力行善。
自主學習是該校一直強調的教學信念。呂校長以世界經合會議研究報告作例證,預計四成工種將由傳統人手,轉變為人工智能工作模式,不少舊工種亦面臨被淘汰。為適應社會變化,應付未來挑戰,同學除了學習外,還要懂得如何學習,將知識轉化成智慧。因此,該校積極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,並教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。
研發產品 體驗創業
呂校長特別提到自利利他的佛法概念:了解別人需要,去布施幫助,讓社會變得更好。該校將此轉化於STEM教育上,重新規劃課時,以跨學科協作的方式,讓同學針對社會難題,想出一個解決方法,並轉化到實用層面。當中,同學除了需要掌握相關知識,還要加以組織,與外界的社會組織溝通協作,才能達成解決方案。
老師作為學習上的促進者,指導同學了解他們生活的社群所需,以自己的能力及創意,發掘無限可能性,通過資料搜尋及已有知識去研發新產物,在落實後會由學校尋找供應商變成產品,放於網上平台或附近商場、格仔鋪形式進行銷售,讓學生「落手落腳」學習經營創業。呂校長笑言,這其實已是生涯規劃的第一步,學校改變傳統學習模式,讓學生可以走出舒適區,面對社會,幫助他們積累更多實戰手作經驗,將廣學的知識與專門技能結合,增強解難能力。
提供平台 演出英語
作為世界常用溝通語言,學校致力培育學生的英語水平,讓同學裝備好日後投身社會需要用到的溝通技巧。學校特地聘請外籍老師教授英語,並以生活化方式讓同學體驗英語,有規劃地增強他們的英語水平。該校不但將戲劇元素融入英文課程中,甚至將音樂和英文結合,讓同學演出音樂舞台劇,建立自信,減少對英語的距離感。學校亦重視跨課程閱讀,致力創造英語學習環境,除了在校園張貼英文告示和標語,也在溫習區內設置英語閣,並安排英文早會、英文周等活動,增加學生運用英語的機會。另外,普通話科安排學生參與跨學科活動,並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校外朗誦、演講比賽,及香港電台普通話台「健談文化」節目等,以此營造普通話語境,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信,增強同學的表達能力。
閱讀學習亦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大策略,該校特別設立從閱讀中學習組,推行不同的閱讀活動,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。圖書館與科組互相配合,推行主題閱讀、網上讀書會等活動,並透過舉辦大型書展及壁報推廣,致力營造校內的閱讀氣氛。
AI智能課程 提升學與教效能
本身是資訊科技出身的呂校長,了解電子學習的重要性,實為大勢所趨。透過優質教育基金(QE Fund),優化電腦室,並將電腦科常規課程,加入AI人工智能的教授。該校特地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,了解到超過七成學生只能使用手機上課,故此會將資助全面推行自攜電子設備(BYOD),即使疫情結束,仍可成為新的學習常態。呂校長認為,除了同學以外,教學團隊亦要一直更新學習內容和方法,合力提升教與學效能。
建立大數據 回饋學與教
呂校長的一大目標,是透過行政數碼化建立大數據,把該校打造成運用資訊科技為主導的學校。從行政角度看,此舉能減省重複工作,並將原本行政措施透明化,讓師生清楚學校工作流程,並掌握學生的真正需要。通過收集功課、測驗等數據,準確預測同學在各方面的學習進程,以此進行針對性的獨門補課,並安排各類增潤課程,包括高中精英培訓計劃、英語補習班、數學拔尖班等,因材施教,始能達到真正的拔尖補底效果。
應用課程 發展潛能
學校亦安排同學修讀合適的應用學習課程,包括運動及體適能教練、應用心理學、室內設計、航空學等,學生不但得到優秀成績,更曾兩度獲得羅氏慈善基金與教育局合辦的「高中應用學習獎學金」。此外,高中學生更有機會修讀由屯門區中學校長會舉辦的日語課程,以發展學生在語言方面的潛能。呂老師強調,學生的成功指標,並非單純以學業成績或大學率作唯一考量。畢業出路五花百門,作為師長,最重要是幫助同學找到自己的興趣,在未來可以活用所長,發展志向。